客观原因:恶劣的气候:秦岭是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冷暖气候在此交汇、碰撞,造就了秦岭比一般高山地区更多变复杂的气候:“一天四季”是常事,即使在盛夏,山上也可能飘起雪花,若是寒冬最低温度或长期低于 -10℃。因为气候多变,大风与大雾天频发。
特殊地形:鳌太线路中的诸如东塬、西塬、跑马梁等等,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山,而是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特殊的地形——黄土塬,这种地形呈台状,四边陡,顶上平。顶部太过宽广,一旦遇到阴天有雾等视线差的环境,极易迷失方向
塬顶非常广阔,遇到大雾容易迷失方向
无人区:鳌太全程几乎都处于无人区,无补给,即便是夏季,水源处都很难找到。
因为鳌太穿越线路的复杂性,强度大,还有其他各种难以想象的变故,让这一条穿越线路到处都充满危险。
主观原因:落单:“落单”的原因可以是五花八门,但恰恰是“落单”是造成“驴友”失联的最大杀手。纵观之前走失或者死亡者,很多是由于落单,最终跟团队失去联系,遇难。
不听工作人员劝告,不看公告:前一年的 10 月底至来年 5 月底,属于禁止登山时间。从 6 月至 10 月,户外运动爱好者可以登山,但“鳌太线”属于“非常规线路”,如登山必须向当地有关部门进行报备。
缺乏应有的野外生存技能:穿越鳌太的“驴友”中有很多人缺乏应有的野外知识与生存技能,其中不乏第一次接触徒步穿越的新手。缺乏最基础的知识与技能,装备携带不足,遇到恶劣天气很难全身而退。
混乱的 AA 制:以去年的一次恶劣事件为例:两个女生参加 AA 穿越鳌太的活动,被领队抛弃被领队拿走帐篷等求生必需品,幸好这两个女生最后死里逃生,没有酿成事故。
恶劣的竞赛:有一些有经验的徒步爱好者,盲目缩短线路时间,提高线路难度,练就所谓的“强驴”、“超强驴”、“超越生命极限”等功夫,也就产生了一日鳌山、两日鳌山、一日太白、两日太白、四日鳌太等不附合生命规律的线路设计,一旦发生意外,又没有必要的补救措施,以致造成重大事故。
————————————————————
更多优质专业户外资讯请关注:
微信订阅号:huwaifm
近日飓风哈维席卷了美国,休斯顿遭遇了500年一遇的超大洪涝灾害,作为美国第四大城市的休斯顿,现在已成汪洋一片。
难以想像的洪水量,竟然多到可以淹没诺大的城市。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洪水能够及时地退去,那么它们最终会流向哪里呢?
流向大海毫无疑问,作为一个离海湾很近的城市,流回大海大概是最合理不过的了。
可是,流向大海的“旅程”并没有你们想象的轻松。
在休斯顿,大部分都为低洼地。因为水体没有太多的坡度或梯度,没有重力帮助的洪水只能缓慢的向大海前进。
而且对于这样巨大的洪水量,休斯顿地区只有一条较大的洲际公路可以当作流向大海的通道。试想一下上下班高峰时段“如蚁爬行”的交通境况,这样一条小小的通道怎么能够满足这些洪水呢?
不仅如此,“余兴未尽”的飓风还在不断促使海平面升高,这使洪水流向大海的旅程更加艰难了。
然而比洪水流回大海还要紧急的是,巨大的洪水量已经导致了休斯顿以南的一个水库决堤。那些被暂时拦截的洪水很快淹没了水库下游的许多郡县。解开镣铐的洪水更是迫不及待地挤进了流向大海的队伍。
沉积地下不是所有的洪水都“向往”着大海,有些也会“眷念”土地。
不过能留下多少完全取决于洪水的流速和体积。因为只有缓慢而稳定的水流量才能更好地被土壤吸收。
可是,土壤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就好比海绵一样,当它吸收的水量逐渐达到饱和之后,它就无法再接纳更多的水了。
其实过去休斯顿周边的绿地本能“挽留”更多的水,但随着城镇的不断扩张,这些早已被沥青和混凝土取代的土壤再也无法吸收更多的水量了。整个城市根本无法承受这么大的洪水冲击。
赖着不走而那些还没来得及流向大海,又无法被土壤吸收的洪水呢?他们只能能别无选择的留在陆地上。
可是这些滞留在地上的洪水,势必会搅起一些诸如石油,化学物质或生活垃圾等污染物,各种各样细菌被带到了洪水浸泡过的每一个角落。
这对休斯顿周围的生态系统是一种巨大的破坏,很有可能引起疾病的暴发和流行。
更糟糕的是,如果这些“脏”水最终流向大海,那么接纳它们的大海也会跟着遭殃。除了给海洋带去污染之外,它们还会严重破坏海水的盐度,造成海洋生态系统的失衡。
虽然随着飓风“哈维”的散去,这些洪水终会找到自己的归宿。可是更令人头疼的问题来了,被洪水“封印”的休斯顿,何时才能重新“苏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