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03年度,非典时期当时我在山东济南。那时候因为非典流行,大家都尽量压缩了不必要的外出和交游你最不想告诉别人的一个秘密是什么?
我的生活轨迹,就是济南泺源大街的新闻大厦和文化东路我自己借钱买的一个小房子,
生活特别无聊,尤其是晚上和周末,连用来填充时间的工作也都做完了的时候,真的很无聊
偶然的一天,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所在——9liao网
这个9聊网,应该是当时最火爆的公共语音聊天室
电脑后面的每个网友,都配着个耳麦,进入开设的各种各样的主题房间,打开话匣子开始聊天
但当时的我,很不主流,家里的台式机,没有配耳麦,反而花900块钱买了一套低配的菲利普音箱,觉得这样的设备看起国外大片来震撼,简单说——我没有麦克,不能说话,但是能听,且还能听得很震撼
然后我就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我发现9聊网最火爆的,是骂人聊天室
没错,骂人聊天室,不是偶尔骂人,是全天候24小时一直骂人的聊天室
我发现,听他们骂人,是一件非常解压的事情
因为没有麦克,不能回嘴,所以我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安静地听他们骂别人,要么引火烧身,用打字的方式,引导他们骂我
在连续听了30多天骂别人之后,我的阈值提高了,我发现这已经不刺激了、不解压了
因为有了30天的市场调研,我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经验,我发现,骂人速度最快的,是海南聊天室,骂人花样最多的,是天津聊天室,骂人最抑扬顿挫的,是成都聊天室
而最硬核的骂人聊天室,是东三省的地域聊天室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如果你有上帝视角,2004年春天,非典还在整个中国大地肆虐,全国各地板蓝根和白醋全面脱销的那个时期
有一个戴着大黑框眼镜,留着他偶像唐朝乐队款式披肩长发的猥琐青年人,熟练地点着鼠标,音箱音量开到足够大,穿梭于黑吉辽语音聊天室
听网线另一端一个歇斯底里的东北老铁骂出一整套脏话——“尼玛大逼宽又宽,上跑飞机下跑船,三千鬼子来扫荡,一逼夹死两千三!还有七百要逃跑,一根B毛全撂倒……”
每当听到这种优秀的操作,这个猥琐的青年人嘴角会流露出不易察觉的微笑,一天劳累的疲乏感荡然无存
这样爽快的日子维持了没多久,几大聊天室的活跃的骂人份子都渐渐觉醒了
他们发现这个叫于彤云的家伙,简直就是个变态~喜欢挨骂,从不回嘴~
然后他们就渐渐不骂我了,看到我进来就当成透明人,置之不理
我就开始了第二步——挑逗和激怒计划试了好多种挑逗办法,我发现地域攻击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当时的典型画面是:下班回家,吃完晚餐,洗个热水澡,给自己倒上一杯可乐,我就会坐到电脑前,打开音箱,登录9聊网,看心情随机进入一个聊天室,比如“哈尔滨城市聊天室”
然后很优雅地在键盘上打出一行字:“我是全体哈尔滨人的亲生父亲”
就这一行字,疗效可以维持30~60分钟
内容发出去之后的三秒钟之内,必定会飞扑过来一个聊天室里长期待着的熟人选手,无需热身立即开骂~
他还没骂过瘾,另外就会有人抢麦,接着继续骂
大部分时候,我都是双手环抱在脑后,以一个极其舒适的姿势躺坐在椅子上,闭上眼睛静静享受这片刻的宁静。
但碰到这样的女性稀有精英怪,我通常就会再次坐正,在键盘上打出另一行字:“你刚才骂了197句草拟马,但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你有那个工具么?”
不出所料,这位女性选手必定会进入我带的节奏,开始解释这件事的可能性
“我用笤帚、我用电线杆子、我用电钻……”各种脑洞大开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喧嚣之后终会归于宁静。他们所有人都骂累了,甚至有人精神都崩溃了
歇斯底里地大声喊着:“卧槽~他就是个大变态!!!我受不了了!!!让我***吧~~~”
然后我就会轻点鼠标,换到下一个聊天室——“长春城市聊天室”
这种状态持续了好几个月,我依稀记得是2003年五一节前夕,非典的警报解除了,大家都到街上去撒欢了,玩命地吃地摊,玩命地去disco浪,也就把9聊这个神奇的网站给渐渐忘掉了……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精力旺盛,对于诗与远方有着强烈的向往,其实挺好。但个人认为,建议最好还是建立在一定的准备工作之上。
这里提到的准备工作,个人认为主要指的是几方面:
去一个地方旅行,要提前做好规划,比如线路的安排,交通、住宿、饮食等等,也要关注经济方面,还包括当地的天气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突发状况,若出现突发状况或应急问题,是否能够有能力解决?可以尝试做一份旅行攻略,根据攻略来进行旅行,这是尤为必要的。
虽然现在流行“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是相对高质量的旅行,还是需要建立在有充分的准备的基础之上的。
大学生还未走向社会,尤其是去偏远或者危险程度较高的旅游地,多一个人一起出行,安全性相对而言会更高些,因为出现危险,大家可以相互帮忙。比起独自出行,多人结伴而行,能将危险降低到更低。
无论你是结伴而行,还是独自出行,个人建议还是提前告知一下亲友,手机保持畅通,这样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很好的联络,让亲友放心,自己也能更安心的享受旅途。
综上,个人认为,大学生,在象牙塔里学习知识,也渴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样更有助于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此,个人是赞成大学生的“驴友”行为的,当然了,在做好充分准备基础之上的“驴友”行为,个人更为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