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手机、电脑和家电,还是汽车、高铁和机器人,都离不开芯片。芯片,被称之为“工业粮食”,也是合肥市大力推进的“芯屏器合”产业板块中的关键产业。今年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成电路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受阻。在此形势下,如何答好“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这道题?合肥市提出创新答案——推行产业链“链长制”,绘制产业链发展的“全景图”,把稳产业链发展方向,因链施策,做大做强产业链条。 推行“链长制”,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位于合肥市高新区的合肥杰发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作为国内领先的汽车电子芯片专业设计企业,杰发科技为全球汽车电子产业提供专业级芯片与整体解决方案。 杰发科技之车载信息娱乐、车联网、辅助驾驶、智能座舱等芯片及其整体解决方案已占据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同时获得了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及车厂的广泛肯定和采用。另外,杰发科技之车身控制、车身安全、汽车网关芯片及其整体解决方案已成功推向市场,将代表“中国芯”进一步打破国外汽车电子芯片大厂的技术和市场垄断。 “合肥的营商环境和人才政策都很好。对于企业来说,人才至关重要。我们与合肥多所高校开展校企联合定向引进人才。合肥已经初步建成了集成电路产业链,但要做好全产业链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引进更多的‘强链’,针对薄弱环节‘补链’。‘链长制’的推行,无疑能够吸引更多产业链中的企业入驻,增强上下游企业的联动性,从而拓展产业的市场空间,对我们企业来说也是件非常利好的事。”合肥杰发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总监冯建华表示。 近年来,合肥市高新区坚持把集成电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培育,加大招商力度,扎实推进省集成电路战新产业基地建设,经过多年努力,已初步成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 高新区现有集成电路企业205家,占全市80%以上,从业人员近万人。其中以联发科技、新思科技为代表的研发设计企业155家,占全市92%;以富芯微5吋IDM生产线为代表的制造企业2家;以矽迈微为代表的封装测试企业9家;以芯碁微装为代表的装备材料企业25家;以摩尔精英、台湾华证为代表的平台服务企业14家。2019年高新区10家设计类企业营收过亿元,产业链不断延伸。 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在“开新局”中赢得先机 作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成效显著的城市之一,合肥市获批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全国唯一的“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被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列为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城市之一。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集成电路产业集聚企业279家,今年前三季度产值达236亿元,同比增长172%。 在政策支持和市场稳增的双加持下,合肥晶合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月产能节节拳升,截至今年10月,晶合月产能达到3万片,巩固了在手机面板驱动芯片代工领域市占率全球第一的地位,也为N1厂于2021年上半年达到5万片/月满产规模筑牢根基。今年以来,晶合集成保持高质稳健的态势,截至2020年10月,营收再创新高达到1208亿元,远超2019年全年的53亿元。 “今年6月起,虞爱华书记出任合肥集成电路产业链链长,一方面可以看出市政府对于集成电路产业极为重视,另一方面合肥市聚焦优势产业,始终专注于打造产业链集群,尤其是新站高新区大力引进了设计、材料等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聚集落户,为本土企业发展提供更优服务创造更好环境。”合肥晶合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集成电路产业链较为复杂,上下游长。粗略来看,集成电路产业涵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设备等环节,需要不同地区的不同企业分工合作。近年来,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迅猛发展,从几乎没有集成电路产业基础,成为全国少数几个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城市和集聚发展基地之一,跃升为后起之秀。此前合肥正式启动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围绕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抓细抓实经济发展,为晶合的发展提供优质的环境,可预见的是合肥这座‘IC之都’正在崛起。” 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上,合肥立足产业基础,瞄准发展前沿,敢于“无中生有”,善于“小题大做”,从空白格、零基础起步,探索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合肥经验”。 “链长制”是合肥市委市政府印发的“123+10”的方案中明确的重点产业链链长调度机制,由市领导重点关注、调度、服务相关产业,为合肥市在“育新机、开新局”中赢得先机,实现新一轮的大发展。“链长制”的推行,滋润着企业快速生长,为合肥做好重点产业链篇章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