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1 58好笑网 www.58hx.com
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本站对全部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有侵权请立即通知(邮箱:d_haijun@163.com),本站24小时内撤除。
2010年,中国家电行业花了不少冤枉钱。假标准能效造假、松下冰箱召回、真假无氟口水大战一个接一个,在拷问企业良知的同时,刺痛了消费者的心。
也许,绕开推动社会和工业进步的怪圈很难,但明天更好的希望不会熄灭。2011年,我们希望每个企业都能遵守游戏规则,让行业在规则中前进。
一。这是家电产品能效最高的标准,也是国家给予企业的节能补贴标准。它在2010年指挥了一系列能效假标准事件。
2月21日,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网站发布了《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流通领域冰箱质量监测》报告。不合格产品11批,其中能效不合格4批。3月17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能效标识管理中心发现部分冰洗产品能效水平不达标,涉及三星电子、东菱、韩国电器等知名品牌。
在空调能效新国标实施之际,《了望东方周刊》委托国家相关质检机构对市场主流品牌进行随机抽样检测,结果表明,有20%以上的样品具有假标准能量效率。企业骗取国家节能惠民补贴是一种常言。它已经在业内传播并在互联网上看到,但从未得到官方证实。
产品越节能,价格越高,消费者逐渐接受,并逐渐形成“买贵用廉”的观念。同时,2009年6月1日,国家正式实施空调行业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对符合一级、二级能效比标准的恒频空调给予300-850元财政补贴。虽然今年6月1日起补贴标准有所下降,但仍有150-250元。
随着消费意识的转变和国家补贴的到来,节能产品所占比重大幅上升。截至2009年12月31日,高效节能空调的市场占有率已从推广前的5%左右提高到50%以上。带有一级能效标识,如果产品穿上黄色夹克,其价值将翻倍。这自然吸引了一些令人敬畏的厂家给力能效飞度,实际为2级、1级,消费者为此买单的美丽谎言。
尽管企业生存并不容易:激烈的市场竞争、金融危机的余波、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但欺骗很难博得同情。新的一年,我们一如既往地要求行业自律,期待国家监管到位。虽然我们很守旧,但我们不会放弃。
当电器发生故障时,你有没有想过,这可能是丰田汽车全面而有力的召回,这给了我们启示:有这样的可能性。
8月4日,松下在其官方网站发布通知,召回部分型号冰箱,让中国消费者大吃一惊,以至于接受用户维修的两条专线突然爆炸,无法接通。6天后,松下中国区主管哪里招家电维修学徒长城坂俊为此不得不向中国消费者道歉。
在业内,松下的召回措施备受好评:有人说这是企业负责任的表现;也有人认为是自身食品质量差的结果;有网友认为松下是在炫耀,因为召回服务跟不上。
然而,随着《条例》的实施,召回不仅是一种救济,更是企业的一项义务。对于义务,自觉和强制履行,履行前后发生的损害,恐怕应该承担相应的和有区别的责任,简而言之,宽大坦白。或许,在中国消费者对召回越来越客观的时候,企业应该学会如何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
2010年6月,空调销售火爆之际,国内空调行业领军企业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曾表示:“目前的无氟空调其实是有氟的,企业炒作的概念不尊重事实,即欺骗消费者的谎言已经吸引了同行们纷纷反驳,一场真假无氟的口水战已经打响。
有无氟,最直接的理解是产品是否环保。但事实上,氟里昂中的氯原子是罪魁祸首。R410A制冷剂广泛应用于无氟空调,它含有氟元素,但不含氯元素,因此被企业用来替代传统的R22。
然而,无氟空调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无氟命题,而是一个环保与否的问题。双方的焦点都在氟指的是什么。格力所理解的氟是氟元素;宣传无氟空调的企业则指向会影响臭氧层的氟氯化碳。
对于董明珠的说法,业内人士给出了各种分析和猜测:格力为了消化定频空调库存,拯救变频市场,为未来无氟制冷剂的实名制等,但都需要时间验证。
作为一个消费者,我们一直关心的是,企业是否有任何高科技词汇,包括真正的无氟词汇,用这个概念来愚弄消费者。据说真相会越来越清楚。不,文字游戏至少增加了消费者的科普知识。
如今,在神马是浮云的今天,家电企业冠以头衔,其含金量和真实性也受到质疑。
2010年初,河南洛阳消费者冯浩起诉格力,称格力只是将中国世界知名品牌宣传为世界知名品牌,误导消费者,并利用虚假广告进行欺诈。据冯昊律师杜鹏介绍,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的评审文件已被取消。以前拿过这个称号的企业,现在还用中国的世界名牌产品来宣传是不合适的。
12月初,本报报道了海南消费者起诉国内某彩电企业一案,一审胜诉。法院指出,该企业在宣传中使用了绝对用语,其声称的裁决是由未注册的组织选定的。
三聚氰胺事件是最好的证明,有许多奖项和称号,已选定,无论他们是否应该有保质期。
比如何正确使用奖项更严重的根本问题是,到底有多少种奖项和头衔是真是假。南方几家权威农村报记者发现,目前,各类评选机构鱼龙混杂,花钱买奖现象严重。
尽管企业评估存在诸多弊端,但割脚趾避风沙、取消所有评估,未必能真正解决问题。如果社会不排除有证据机构的企业,那么相关监管部门也应该保证选股市场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