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在以后3年间,约有1500万CGT将在市场上消失,这是相当于全世界的船舶建造能力(以2011年为准、6300万CGT)的24%。 有展望称,将在以后3年间,约有1500万CGT将在市场上消失,这是相当于全世界的船舶建造能力(以2011年为准、6300万CGT)的24%。 Danish ShipFinance在最近报告中指出,与未来的新造船需求相比,眼下的产能过剩问题较严重,难免结构调整。船东也是只留下了中大型企业,造船业界的结构调整也是更为明显的呈现出来。 根据报告,世界4大造船国家的造船厂及建造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以2011年为准,韩国共有23个造船厂、1800万CGT的建造能力;日本有57个造船厂、1100万CGT建造能力。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有204个造船厂、2300万CGT建造能力;欧洲有117企业,拥有7百万CGT的建造能力。韩国及日本的结构主要以大型企业为主所形成。 在政府的干预下,按照市场原理,结构调整可以有所放宽步伐,不过到2014年的建造能力可能回到2008年的水平。 即以后3年间,在全球的建造能力(以2011年为准)中,约有1500万CGT在市场上完全消失。 多家进行新造项目的造船厂要么缩小建造规模、要么转换主业、要么面临破产。 尤其在中国及欧洲出现更多的结构调整步伐。虽然中国的大型造船厂拥有较丰富的工作量,但主要以中小型散货船为主建造的中小企业的工作量逐步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具备高附加值船舶的建造技术,几乎不太可能,因此其中相当多的造船厂在新造市场中消失。 所以可展望,在中国新造船能力(2011年为准)之中所占30%的700万CGT将在3年内消失,尤其在2014年可能有大规模的结构调整(规模约为450万CGT)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