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1 58好笑网 www.58hx.com
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本站对全部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有侵权请立即通知(邮箱:d_haijun@163.com),本站24小时内撤除。
2011年11月29~12月2日,2011年中国国际海事技术学术会议和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召开。虽然市场与天气同样严寒,这一亚洲排名第一的海事会展依然热潮涌动,会展规模再创新高展出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与两年前的上一届相比增加40%;共有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的1650余家企业参展。
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航运业处于二次探底的背景之下,中国国际海事会展却为何盛况空前?无疑,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会展本身的吸引力及其品牌效应是促使会展火爆的原因之一。然而,盘点此次各国的参展情况便能发现,18个国家和地区展团是本届会展的主要参展力量,而船舶配套商则是各展团当仁不让的主角。与往届相比,本届会展的配套特色更加明显。从中不难看出,无论是欧洲传统海事强国,还是亚洲各海事大国,都在分抢中国船舶配套市场这块巨大的蛋糕。在船市寒冬中,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船配商的兵家必争之地。
欧洲:凭借先进技术保持领先优势
本届中国国际海事会展,欧洲海事界呈现三大特点:参观的欧洲船东少,主要海事强国参展规模大,交流会议多。一些连续多年参展的船企表示,由于航运业仍处于低谷,与上届类似,今年来展台洽谈、询价的欧洲船东仍然较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船配商为主的欧洲企业参展热情高涨:德国继续保持最大国际展团的地位,芬兰展团的规模比上届扩大了61%,丹麦展团的规模比上届扩大29%,捷克、以色列、新西兰等国参展商首次参展
参加中国国际海事会展超过30年的德国展团,多年来都是最大的国际展团。今年德国展团更是横跨W4、W5两个展馆,参展商超过了100家。德国机械设备制造联合会(VDMA)表示,德国展团旨在通过中国国际海事会展这一商业平台,展示其海事技术,体现其市场领导地位。
丹麦展团的参展规模为历届之最:展团规模扩大了29%,展位面积达到1100平方米,共有50多家企业参展,节能减排技术是丹麦展商的推介重点,各家企业都推出了最新的技术和产品。不仅如此,丹麦展团还专门举行开幕仪式,丹麦驻华大使裴德盛亲临展区助阵并表示,丹麦海事业每年的出口总额占其全国出口总额的15%,通过参展,丹麦希望进一步提高其海事技术、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地位。
意大利展商今年首次以展团的形式参展,参展的14家企业全部是船配商。意大利展团表示,本次会展有助于扩大意大利企业的在华知名度,并将参展企业的经营活动转向中国市场。
与意大利展团规模近似的法国展团本次共组织了13家企业参展,其中12家为船配商,业务主要涉及船用、齿轮等动力系统、海事通讯等。组织法国展团的法国企业国际发展局表示,法国企业希望通过参展,紧跟世界趋势并瞄准中国市场的需求。
除展出规模大外,与往届相比,本届会展欧洲企业的技术交流、产品推介会议十分密集。展商尤其是著名海事巨头如ABB、瓦锡兰、罗尔斯罗伊斯、曼柴油机与透平、MTU等一次甚至多次举办各种活动,向来自全球的专业观众展示、推介其最新的技术和产品。由于各企业活动密集,往往同一时间段安排有多场活动,让观众应接不暇。
日韩:意欲分抢市场蛋糕
面对中国船舶工业的超日赶韩,日本和韩国海事界将目光聚焦在了中国的船舶配套市场,意图与在中国市场占据传统优势的欧洲船配商竞争。本届国际海事展,日本和韩国的船用设备协会都组织了会员企业组团参展。
日本船用设备协会(Japan Marine Equipment Association)此次组织了38家企业参展,其中不乏著名企业如三菱重工株式会社、川崎重工株式会社、大发柴油机株式会社等,涉及的船用设备则主要以船用发动机、发电机组、压载水处理系统、监控导航系统等船用电气产品、电子设备为主。不仅如此,日本船用设备协会还连续两天举办船用设备研讨会,集中向中国市场推广其船用设备。研讨会上,各家企业重点推介了新兴环境友好型柴油机、高效率螺旋桨、轴带发电系统、可利用废弃能量的新型复合式增压器等产品。
韩国海事界则由韩国船用设备协会( Korea Marine Equipment Association)组团参展,产品涉及到多类船配设备和物资。韩国两家主要造船企业现代重工和STX虽然设有独立展台,但也主要推介其配套产品。其中现代重工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次来参展的便是现代重工的船用设备业务部门而非造船业务部门。
新加坡:积极抢抓市场机遇
新加坡今年已是连续第三次以国家馆的方式参展,记者在新加坡展团主办方了解到,今年参展的新加坡企业共有30家,展团规模扩大了102%,无论是整个展出面积还是参展企业数量都有所增加,显示出新加坡海事界对中国市场的高度关注。
据了解,此次参展的新加坡企业基本都是船舶配套商。一些新加坡展商向记者表示,尽管目前全球海事业处于谷底,但基于两大原因,新加坡海事界仍然十分看好中国市场。原因之一是,目前中国船舶工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正在实现产品由中低端向高端、行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在此过程中,积极开拓中国的船舶配套市场非常重要。
原因之二是,根据相关规划,十二五期间,海洋经济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被列为新的经济热点,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则是重要方针政策,船舶工业的相关发展规划即将公布。因此,未来几年中国的航运业尤其是内河航运业、中国的船舶工业都必将获得大发展;政策利好因素有望为中国的船舶配套市场带来巨大商机。因此,抢抓中国市场机遇十分重要。
中国:本土配套企业实力增加
配套一直是中国船舶工业的短板。令人欣慰的是,在本届中国国际海事会展上可以发现,如今中国配套企业的综合实力在不断提升,这绝不仅仅体现在中国企业的参展规模上,更体现在自主研发的关键船用的设备上。
本届会展,我国的参展企业共有559家,数量比上届增加10%;展商中有183家是首次参展,其展出面积占展出总面积的近50%。而在所有中国参展商中,船用配套企业的比例达到了77%。引人注目的是,本届会展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船重工集闭公司分据W1和W2馆,共同组建了庞大的中国展团。此次两大集团旗下的主要造船企业不仅精彩亮相,下属配套企业也展示了最新的技术和产品。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会展,不少中国船配企业推出了自主研发的船用设备,其中的重要设备有: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自主研发的SRIVC2110DP船舶动力定位系统,中船重工集团旗下中船重工柴油机动力有限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CS21/32中速船用发动机,上海三友增压器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增压器产品,上海航海设备有限公司具有船岸信息一体化功能的综合船桥系统,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具有自主品牌的综合船桥系统,青岛双瑞公司自主研发的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厦门诺新科技有限公司最新研发的船用卫星导航仪等。这表明,中国船配业正致力于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积极开展自主研发并取得了一定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