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可以改变生活,每个人都相信。
网络上购买商品,用手机短信快捷取货;要等的公交车还有多远,打开定位预测距离;通过无线医院系统,可以免费挂号作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这些曾经被视为乌托邦的图景,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智慧城市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像回答什么是好人一样困难,每个城市、每个机构,乃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智慧生活不只是碎片式的智慧项目,从智慧项目到智慧城市,走好这最后一公里,至关重要。
一度抽象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由IBM提出,其对智慧城市的定义为: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在IBM的构想中:永不堵塞的街道、安全放心的食品、取之有道的能源等,都是可以实现的理想生活。这被专家看做是全球关于智慧城市设计的最佳模板。
从历史与现实看,智慧城市是一种内在需求。据调查显示,1900年,全球仅1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当时百万级人口的城市仅12个;20世纪中叶,全球3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百万级人口城市数量增至80个;到2008年,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现在,全球百万级人口城市已超过400个,其中20个都市圈人口超过1000万。
全球城市还将继续快速扩张。据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有超过70%的人生活在城市。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城市智慧必不可少。
所以,人们便努力构想未来城市的样貌,并冠以智慧城市之称,即便它一度是抽象的。早在上海世博会上,多个展馆就打开了想象的闸门,让人们提前体验一把未来的智慧生活:
生病了,可以通过远程医疗系统享受私人保健医生的诊疗,再不用辛苦跑到医院去排队;家中墙壁就是一个可互动的大屏幕,你可以对着它与远方的亲朋好友视频聊天或办理其他事务,指令非常简单,只需说出接听、给某某打电话、订下一班去某地的飞机即可;上班了,智能交通系统又来帮助你选择最佳出行路线
智能电力家庭也是一大看点:下班了,别急急忙忙往家赶,打开电脑,轻点鼠标,一组指令信息就会自动传回家中。于是,电饭煲开始煮饭,热水器开始烧水,空调开启一切自动化,只等主人回家。
智慧城市还会打造一个多层立体的交通体系,采用无污染的新能源交通工具和驾驶体系,实现零排放、零交通事故,远离对石油的依赖,远离交通堵塞,即便是盲人,也可自如驾驶。
当智慧城市一说引入中国后,其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发展创新,可以说是实现了本土化。
在中国,说到智慧城市,不得不提三个一架构:一张网络,一个城市数据中心,一个城市运营管理服务平台。智慧城市强调数据的共享,需要打通各部门的壁垒,让他们将数据贡献出来分享建立一个城市数据中心。
来自城市各个角落、各个层面的信息交互起来、分享起来,才能够实现数据的挖掘,这是智慧化的关键步骤。这个步骤,不完全是技术性的问题,更是思想的转变,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就必然有中国的特色和需求。
关于智慧城市的探索从未停止,同济大学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副主任谭洪卫坦言,我手上正在做的有关智慧城市的项目,越来越多。
1234下一页>